科普 | 世界帕金森病日:知“帕”抗“帕”不要怕,让生命不再颤抖
帕金森病(PD),又称震颤麻痹,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,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1.7%,据此推算,中国的帕金森病人数量或超300万。目前已成为仅次于肿瘤、心脑血管疾病后严重威胁老年人群健康的第三大杀手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,未来帕金森病患者人数将不断上升。预计到2030年,我国帕金森病患者将达到500万人左右,占世界帕金森病患者的50%,并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,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。
2023年4月11日是第27个“世界帕金森病日”,今年的主题是“关注心理健康,全面全程管理”。当前第一要务就是要提高公众对帕金森病的识别能力,提高民众对帕金森病患的重视。
帕金森病有哪些症状呢?
总体来看,帕金森病有超过40种症状表现。所以,每一位患者的症状经历可能会各不相同。帕金森病的典型表现症状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。
运动症状:可总结为“抖、僵、慢,摔”四个字。
抖
即“静止性震颤”, 也就是患者坐着休息时手抖明显,干活时手抖会明显减轻,睡觉时会消失。典型表现为拇指和食指“搓丸样”或“点钞样”动作,通常一侧肢体先起病,紧张或激动时会加重。
僵
即“肌肉僵直”, 很多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身体僵硬比较明显,是指肌肉变得紧绷,活动时感到僵硬、沉重、不灵活。脖子僵硬以至于被身后的人呼唤时要整个身子转过去看,而不能正常回头;胳膊或腿僵硬,穿衣服时很难把手伸到袖子里,穿鞋时很难把脚伸到鞋子里;面部肌肉运动减少,眨眼减少,表情呆板,像是戴了一副面具,医学上称为“面具脸”。
慢
即“运动迟缓”, 指动作幅度和频率出现明显减慢,肢体动作表现为行走缓慢、起步困难、小碎步、写字变小,其他可表现在喜怒哀乐等面部表情减少,言语含糊等。
倒
即“姿势平衡功能障碍”,指患者出现行走不稳,步态前冲,容易跌跤,甚至站立时都无法维持平衡。
运动症状的症候群,不一定同时出现,可以先后出现,所以要及早发现、诊断和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