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不小心就“牙疼”?别当牙疼治啊
有种“疼”经常被误为是牙疼,却比牙疼更甚。它发生在面颊和口腔附近,疼起来就像被电击、刀割、针刺一样,吃饭、刷牙、打哈欠都可能引发。这便是“三叉神经痛”。由于发生在面部,三叉神经痛很容易被误诊为牙疼。两者究竟有什么区别?
一、三叉神经痛
三叉神经痛,是一种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,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,被称为“天下第一痛”。三叉神经分3支,多数患者会累及二、三支。发作时疼痛在头面部,骤发骤停,呈刀割样、烧灼样、针刺样等难以忍受的剧痛。一般历时数秒至数分钟,且不定时发作。
说话、咀嚼、漱口、洗脸、打哈欠、触摸等都可能引发三叉神经痛,以致患者极为小心,甚至产生恐惧心理。随着病程延长,疼痛程度会逐渐加重,甚至每日发作。另外,天气和气候变化也是三叉神经痛的重要诱因,被风吹着或忽冷忽热,都可使疼痛加剧。
二、容易被误诊为牙疼
三叉神经痛发病初期,最容易被误诊为牙疼,但其实二者还是能区分的。三叉神经痛多呈电击、刀割、撕裂样疼痛,突发突止,多有“扳机点”,一碰就发作。牙痛表现为持续性钝痛或跳痛,牙痛通过X光或CT检查,即可明确。卡马西平等治疗神经痛的药物,对三叉神经痛有效,而对牙痛无效。
三、预防是关键
约95%的三叉神经痛,是由于血管压迫三叉神经造成的。在颅内三叉神经的位置上,有很多血管和神经交织在一起。正常情况下,血管较软,通过三叉神经时血流有一定的波动,但不会损伤三叉神经。
当血管硬化时,血流的波动性冲击可能造成神经出现脱髓鞘病变,引发神经“短路”,就有可能导致三叉神经痛。所以,40岁以上、“三高”患者属于高危人群。
四、如何预防
1、不熬夜,避免烟酒,饮食规律,少摄入高脂肪、高热量食物。
2、每周尽量运动3~5次,每次至少半小时,运动强度以可以与同伴正常交谈为宜,快步走、游泳、慢跑都是不错的选择。
3、保持乐观的心态和轻松愉快的心情
4、45岁以上的人是动脉硬化高发群体,生活中应关注自身情况,如发现运动后胸闷憋气、胸痛或经常性头晕、心慌等症状,应立即去医院就诊,检查有无动脉硬化。
相关阅读